讀完《只工作、不上班的自主人生》這本書,我彷彿被一場溫柔的革命喚醒。作者以輕快的筆觸,拆解了「工作」與「上班」的枷鎖,引導讀者重新定義人生軌跡。這不是一本教你辭職的速成指南,而是邀請你拿起筆,畫出屬於自己的地圖。書中那些看似簡單的練習——從回溯童年熱愛,到預想十年後的日常——讓我停下腳步,反思:我真正想過的,是什麼樣的生活?以下是我從書中提煉的筆記,化作一篇心得,記錄這場內心的對話,也許能成為你的啟發。
回溯根源:找回那份純粹的喜悅
書中第一個練習,便是「20歲前最熱愛的事情」。我閉眼回想,小時候的我,最愛在陽台上畫畫,聽著收音機裡的兒歌,畫出奇幻的世界;或是在公園追逐蝴蝶,彷彿時間永遠停在午後的陽光裡。這些事「樂在其中」,不是為了獎賞,而是那種忘我的沉浸——書裡稱之為「心流」(flow)。當我全神貫注時,周遭喧囂消失,只剩純粹的快樂。這讓我意識到,成年後的我,漸漸被例行公事淹沒,卻忘了這份本能。
為了更清晰地連結過去與現在,我畫了一張「生命歷程圖」:從童年到職場,每個轉折點都標註上「現有角色身份能力共通點」。例如,我發現自己無論在學生時代的社團組織,還是現在的工作協調,都擅長「連結人與事」——這是我的核心共通點。接著,我列出一張「專長能力表」:寫作(能轉化複雜想法為故事)、傾聽(幫助他人梳理情緒)、策劃(從小旅行到項目管理)。這些不是空洞的自我標籤,而是基石。書中強調,「自己做一些行動去定義自己人生」,於是我決定:從下週開始,每週挑一件童年熱愛的事重溫,比如重拾畫筆,記錄「我拿我的幸運做了甚麼?」。或許,那份幸運不是中樂透,而是這些被忽略的才華。
預想未來:從藍圖到日常細節
書中最迷人的部分,是「回推十年後理想生活樣子」。我試著想像2035年的自己:早晨在陽光灑落的書房醒來,喝一杯手沖咖啡,然後開著一輛簡約的電動車,駛向位於郊區的綠意小屋。那房子是木造的兩層樓,後院有菜園和鞦韆,遠離都市的喧鬧。職業?或許是個獨立顧問,專門幫助生活困難的人——從情緒困擾的年輕人,到需要幼兒照護的家庭——透過工作坊和線上課程,傳遞「基本理財」和「情緒管理」的工具,讓他們的生活容易一點。
更詳細地描繪一天:七點起床,穿著舒適的亞麻襯衫和牛仔褲(永遠不追潮流,只求自在),先在後院伸展,做些簡單的瑜伽,喚醒身體的熱情。八點,吃一頓豐盛的早餐——新鮮蔬果沙拉配全麥麵包,邊吃邊和鄰居的長者聊天,他們分享園藝心得,我則聽取他們的故事。上午,開車去社區中心,帶領一場「運動與心靈療癒」工作坊,教大家用散步和呼吸法對抗情緒低谷。中午,在戶外野餐,遇見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,我們討論旅遊計畫——或許下個月去台灣的山林,邊走邊記錄如何用科技幫助偏鄉幼兒學習。下午,回小屋寫作,創作故事宣揚「幫助小朋友」的價值。晚上,圍著餐桌和家人享用家常菜——蒸魚、炒青菜和自製湯圓,談笑間回味一天的感動。最後,讀一本書入睡,那份「什麽事還讓你保有熱情和感動?」答案是:見證他人蛻變的瞬間,比如一個曾掙扎的年輕人,透過我的分享,找到財務自由的起點。
這十年願景,不是遙不可及的夢,而是「動機x能力」的產物。書中建議將目標拆成30份小步,我試了:從「幫助100人理財」拆解為「今天讀一篇理財文章」「明天分享一則故事」,每份都配上提示,如「想像這步如何帶來自主性」。同樣,「兩年封面故事」練習更添戲劇性:想像兩年後的今天,《時代》雜誌(或香港的《壹週刊》)以我為封面,標題是「從上班族到改變者:他用故事療癒城市孤獨」。故事聚焦我的角色——「社會故事家」,我做了什麼?創辦一個平台,結合旅遊、運動和情緒支持,幫助生活艱難者重獲力量。專訪片段想像如下:
採訪者: 「你如何從平凡上班轉向這份使命?」 我: 「一切從一本書開始。我發現,真正的自由不是不工作,而是工作讓自己熱愛的事。過去,我總在格子間掙扎;現在,我用故事連結人,讓理財變得親切,讓幫助幼兒成為日常。」
採訪者: 「什麼讓你堅持?」 我: 「熱情來自見證改變。一位單親媽媽,透過我的工作坊學會預算管理,終於能帶孩子旅行。那一刻,我知道,這不只是工作,是連結。」
這「北極星指標」——笑容滿面的封面照——提醒我,目標不是結果(如賺多少錢),而是行動(如每天寫一則故事)。書中教導,「訂行動目標,不是結果目標,控制到」——於是我設定:每週三場A/B測試,試驗不同故事風格,事後覆盤,優化下次。
工具與習慣:從混亂到清晰
書中不只談理念,還提供實戰工具。「子彈筆記」成為我的新寵:追緃過去(記錄生命轉折)、釐清現在(盤點專長)、設計未來(列願景)。我用Google Sheets分類——健康(運動與飲食)、家庭(感恩時刻)、工作(任務清單)——簡單卻強大。另一習慣是「日誌」:每天寫「一個自我肯定」(如「我擅長連結人心」)、「三個重點任務」(如讀書、寫作、聯繫友人)、「三個感恩」(如陽光、書籍、支持者)、「一個檢討」(如「今天太拖延,明天早起」)。這不僅追蹤進度,還培養「保持動力三個方法」:自主性(自己選任務)、勝任感(小勝積累)、關聯性(分享給他人)。
另外,「盤點想模仿的偶像」讓我列出清單:魯米(那句「當你開始踏上路途,路就會自己展開」出自他的詩,總在迷茫時給我力量);或《如何閱讀一本書》的作者,教我唯有自律才能帶來自由——讀書不是消遣,而是投資內在平靜。最後一則筆記,「我們的篤定和平靜,來自我們讀過的書和走過的路」,道盡一切:書是燈塔,路是試煉,兩者交織,才有自主的人生。
結語:踏出第一步,路自展開
《只工作、不上班的自主人生》不是結束,而是起點。它提醒我,人生不是被動上班,而是主動設計。從童年心流,到十年藍圖,從子彈筆記到A/B測試,每一步都邀請我行動。未來,我會多些旅遊(探索新靈感)、幫助幼兒(用故事點亮他們)、推廣運動與情緒支持(讓更多人輕鬆生活)。正如魯米所言,當我邁步,路會展開。或許,你也該拿起筆,開始你的筆記——因為,自主,從現在開始。